内在的风情和美
——凤凰城和沈从文

    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,沈从文是我顶礼膜拜的大师之一。他笔下的“边城”,在我心中是“上有天堂、下有苏杭”一般的存在。所以,当有机会来湘西时,怎会落了凤凰城。

    对于生长于江南的我来说,凤凰古城别具风情。

    清澈的沱江,底下满是长长的水草,随着水流飘荡。远远望去,就像一条飘动的绿带。江边的房子依坡而建,朝江的一面露出高高的地基,又向着水面伸出阳台,阳台用长竹竿支撑在地基上,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吊脚楼。吊脚楼连成一排,地基全部用当地红条沙石砌成。远远望去,像一条红色的丝线。沱江就像一条镶缀着红边的飘动着的绿带子,美丽状观。

    古城的老街,铺着石板。我走在上面,仿佛穿越在历史之中,卧虹桥的风雨,万名塔的毁建,壁辉门的沧桑,历历在目。

    诗曰:

名著边城景物纷,观游古镇尽知闻。
卧虹桥下龙舟疾,石板街头腊肉熏。
旧制津楼藏箭垛,新修炉塔映江云。
不从不折甘慈让,五色碑前读谒文。

    当然我在意的,还是有关沈从文的遗迹。

    沈从文,当下称之为——著名作家、历史文物研究者。然而,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我,从小学到高中,哪怕作为一名爱好文学的学生,也从未听闻。大概直到2000年之后,始有听闻,然后就快速地声名鹊起了。但彼时的我正忙于生计,虽然尚存文学爱好却无暇阅读,也不甚了解。直到2013年,读北大网络学院时,才开始认真的阅读他的作品,了解了他的人生。随着阅读和了解的深入,我有两点非常深刻的认识。

    一个杰出的作家,要有天赋才华。知识领域尤其是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,与生俱来就有着超越凡人的的才华,或许早期隐忍不发,但终会喷勃而出,或许先前无人识珠,但终将日月同晖。沈从文就是如此。1902年他于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的一户没落贵族,幼年短暂上过私塾,但因生性顽皮和家道衰落,于1917年参加当地的军阀部队,直至1922年赴北京求学。从上述履历可见,沈从文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,更没有受过系统的完整的高等教育。所以,1923年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名落孙山也就不足为奇了。然而,1924年起,就陆续发表作品。1928年到上海后,与胡也频、丁玲等等已经小有名气的作家一起筹办杂志和出版社,随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和国立青岛大学执教。短短的五、六年时间,文学才华“井喷”而出。继而开启“外挂模式”,1934年发表著名的《边城》、1938年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,迅速达到了巅峰。沈从文的文学之路,超乎寻常,非天赋异禀不可为之。

    一个杰出的作家,要有乡土灵气。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,各处地理风貌和生活习俗各不相同,甚至天差地别。俗话说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那么是湘西的山水滋育了沈从文,沈从文的作品又反哺了湘西的山水。哲学则讲“物质决定意识”,那么是湘西的生活历练了沈从文,沈从文的作品又影响了湘西的风貌人情。文学创作又有“现实主义”的理论,那么湘西的风情塑造了沈从文,沈从文的作品又复活了湘西的世相现实。总之,沈从文作品的字里行间,充满了湘西的灵气,读者从中认识湘湘西、理解湘西。只要湘西还存在于人间,沈从文就活在世上;只要沈从文的作品还流传于世上,湘西也就活在人间。

    沈从文故居游人如潮,我发现竟有不少人不知道先生是谁。对此,刚开始我还那么一点儿了的鄙视和愤怒,旋即便释然了。

    犹如凤凰古城,不管你喜不喜欢,她的风情一直存在,不管你有没有发现,她的美一直存在。这,大概就是所谓的内在美吧!

    诗曰:

网红旧宅客纷纷,窃窃交言不识君。
当代粉丝唯打卡,先贤著作几曾闻?

诗/文2022.02.03